沈嘉蔚历史巨作《兄弟阋于墙》在悉尼展出

2018-11-17 16:03:41来源:海外网 字号:

海外网11月17日电 11月16日,澳洲知名华人画家沈嘉蔚的历史巨作《兄弟阋于墙》在悉尼中国文化中心展出,前新州州督玛丽·巴希尔、著名艺评家约翰• 麦克唐纳、悉尼大学艺术史及艺术理论系教授约翰• 克拉克、悉尼白兔美术馆教育研究负责人露易丝·盖斯特、前新州美术馆亚洲艺术部主任杰姬·孟席斯、悉尼中国文化中心兼中国驻悉尼旅游办事处主任陈霜以及澳洲知名艺术家、艺术机构负责人、中国文化和历史爱好者15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

微信图片_20181117190553.jpg

图为开幕式现场。

中心主任陈霜向来宾介绍说,沈嘉蔚自2010年开始,历时8年创作了史诗巨作《兄弟阋于墙》,其中部分作品曾在悉尼大学和布里斯班展出,此次在文化中心是首次完整展出全部作品。他希望通过展览澳洲民众不仅能欣赏到作品的艺术价值,还能从一个独特的角度了解中国1936年至1937年这一特定时期的历史,体会到人物背后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玛丽·巴希尔简要介绍了沈嘉蔚的艺术简历和来澳后取得的成绩,她说:“我相信他对于我们所经历过的历史的理解和敏锐性,其作品《兄弟阋于墙》更是将一个世纪变成了一幅历史画作。” 她盛赞沈嘉蔚为澳洲的艺术传统做出了巨大贡献。

约翰• 麦克唐纳评论道:“历史是写在那些参与其中的人们的脸上的,沈嘉蔚用这样一幅肖像巨作,精确地再现了那么多人的生活,五十年或者一百年后,这幅作品仍然可以向另一个时代的人们讲述1936-1937年中国这一伟大历史时期所发生的故事”。

开幕式嘉宾中,除众多在澳洲有较大影响力和知名度的艺术家外,还有很多长期关注沈嘉蔚的艺术并对中国历史感兴趣的民众,他们驻足在每个人物前,品评画作中的细节。一对夫妇将画作中一名佚名老妇的画像指给中心工作人员说:“我们特别喜欢这个角色,从表情到动作都非常生动形象,无需任何注释就能吸引所有人的目光。” 一位观众在作品中看到了友人的祖父翁文灏的肖像,激动不已。对于年轻一代,特别是在澳洲长大的华人移民二代、三代,对中国上世纪30年代的历史并不熟悉,他们通过作品中标注的每个人物姓名,直接在现场用手机搜索其人物生平,不仅加深了对人物的认知,也加深了对中国历史的了解。

微信图片_20181117192203.jpg

沈嘉蔚介绍展览。

沈嘉蔚的油画组画《兄弟阋于墙》从人物肖像的角度呈现了1936年7月至1937年6月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场景,是全方位描绘中华民国精英的史诗作品。作品题目源自《诗经》“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这句古训,英文题目则翻译为“兄弟姐妹”(Brothers and Sisters) ,这一翻译不仅易于普通的澳大利亚民众的理解,而且更能引发全世界人们的共鸣。全画由革命、救亡和启蒙三个主题组成,共描绘了450多位历史人物,创下了大型历史人物画中真实历史人物数量的新纪录。

该作展示了沈嘉蔚作为一个历史画画家对中华民国史的解读,为观众提供了一幅尽可能回归真实的历史图像。作品采取“纪实”模式,即只挖掘史实本身,不做道德评判,一切由观众自己去评说。沈嘉蔚说:“所谓真善美,真是最重要的,我的最高的价值标准就是求真。作品中的每个人物都有来源,我都知道他们的故事。如果观众看到这些画时,也能看出他们的故事和历史,这就是人物肖像的意义。”

沈嘉蔚是国内外公认的重要历史画画家。迄今,他的十八件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和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七件作品被澳大利亚国家肖像馆和联邦国会大厦收藏陈列,其创作的罗马教皇方济各的肖像现陈列于梵蒂冈科学院。

微信图片_20181117192207.jpg

图为展览现场。

该展是悉尼中国文化中心的年度压轴大展,旨在通过艺术家画笔下的历史群像,让中澳观众了解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中国历史,进一步促进中澳两国间的尊重与理解。

该作品将在中心展出至11月30日。(姜钰莹,摄影:林丹、刘奕伶)

责编:张嘉诚

您看完此新闻

猜你喜欢